> 行业动态> 正文
3

贵州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出现金黄色的鲟鱼

  鲟鱼的种类有很多,但大多数均是黑色。几年前,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竟出现了一条全身金黄色的鲟鱼。这是一条罕见的变异鲟鱼,据专家介绍,发生这种变异的几率为百万分之一,全国拥有和它一样肤色的鲟鱼还不到5条。

  1月8日,记者在实验基地看到,这条“土豪金”鲟鱼又有了奇妙的变化,不仅长高了长胖了,它的肤色又由“金色”逐渐变回到黑色。而它的另一个小伙伴,在一年的时间里,通体又逐渐呈现出稀有的“金色”。

  金色鲟鱼系基因突变所致

  2012年,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的科技人员在开展鲟鱼繁育工作时,意外发现鲟鱼养殖池中有一个若隐若现的黄色身影,与其他黑色的鲟鱼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是一条杂交鲟鱼。四年时间,这条鲟鱼身长已经达到了78厘米,足有一块地板砖那么长,重约两公斤,遍体金黄。

  “为什么带金?它在遗传过程中,因突变导致黑色素基因缺失,缺失之后体表金黄色的颜色就显现出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基因缺陷。”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冷水鱼类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刘霆告诉记者,这种变异的几率为百万分之一,在贵州省是首次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和它一样肤色的鲟鱼还不到5条。这条罕见鲟鱼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有极强的科研价值。

  可万万没想到,从去年开始,这条罕见的鲟鱼又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它的肤色又由“金色”逐渐变回了灰黑色。“这跟鲟鱼的生存环境和饵料有非常大的关系。”刘霆说。

  去年,养殖工人们在日常巡视中,又发现了一条金色鲟鱼。这条杂交鲟鱼只有1岁,体重不到两斤,全长56厘米。记者在鱼池里看到,这条鲟鱼在它的小伙伴中非常耀眼,堪称鱼中的白富美。

  “还有一条跟它差不多大小的白色小鲟鱼,也是由于基因突变成白化种。”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相关负责人赵飞告诉记者。

  事实上,基因突变的生物通常很难在野外存活下来。“因为保护色的改变,也许会受到天敌的捕猎或同类物种的排斥。”据刘霆介绍,鲟鱼的生长周期很长,鲟鱼的杂交种性成熟期约为7岁,在等待其达到交配条件后,工作人员将会一直跟踪对其进行研究。

  五个珍稀品种在基地安家

  据介绍,鲟鱼又称“鲟龙鱼”,是现有鱼类中最古老的一种,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称之为“水中活化石”。全世界现有鲟鱼26种,我国有8种。中华鲟是中国独有的鲟鱼,它与大熊猫一样,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有中华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蝗、达史鲟等五个珍稀品种在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惠水试验基地安家。

  “你看,这池子里游的就是中华鲟。”在一个大型圆形水池里,数条“大鱼”在水中慢悠悠地穿梭,颇有几分从容不迫的姿态。据介绍,基地共有9条中华鲟,最大的一条长2.5米、300多斤,今年12岁了。“你别看它个头大,性格非常温顺。”

  赵飞告诉记者,中华鲟吃相十分斯文,因为嘴巴长在下方,吃小鱼小虾只能吃下面的,上面的吃不到。鲟鱼背部、体侧长有多行骨板,如同武士身披着胄甲。

  “中华鲟是一种江海洄游性鱼类。”刘霆说,中华鲟大部分时间是在海里生长的,一直在海洋里生活15年左右,性成熟之后回到长江里产卵。亿万年来,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往返于长江和大海之间。

  “贵州鲟鱼”游遍全国

  “在餐厅、市场上出售的杂交鲟是鲟类鱼种的一个种类,并不是中华鲟。”刘霆说,从外形上看,杂交鲟和中华鲟无论是骨板、还是体型等方面都不一样。

  事实上,我省为内陆山区,地下水蕴藏量极其丰富,总量达258.7亿m3/年,与水库中下层水、河道水等共同形成了丰富的冷水资源,水质良好,水温常年保持在15℃——20℃,这给贵州省大力发展亚冷水性鱼类鲟鱼的养殖产业带来了契机。

  刘霆告诉记者,我省鲟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苗种的大量需求。“由于鲟鱼人工繁殖的技术难度大、亲鱼育成时间长(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长)、技术保密等原因,苗种价格十分昂贵,且货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常得不到有效保障,对我省鲟鱼养殖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012年,贵州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经过10余年努力,成功解决鲟亲鱼培育、繁殖工艺研究等难题,首次繁育出我省第一批鲟鱼苗,先后检查催产亲鱼16尾,获得鲟鱼卵约100万粒,已孵出鱼苗20余万尾。据统计,截至目前,惠水试验基地鲟鱼年产量达到15万公斤左右,销往全国各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农林牧渔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1973)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鸽子苗(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
我就是来看看,说的很好~~
01月15日 10:23
3+1
饼粕碎裂机(广东省深圳市)
有种病叫做地中海贫血
01月15日 10:30
9+1
保温被(山西省长治市)
扯淡,这都是所谓的专家在忽悠!
01月15日 10:37
5+1
没有更多评论了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揭阳·2024-03-05 10:55:043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