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 正文
2

杀菌剂市场升温 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

  自2016年杀菌剂产品的登记数量超过杀虫剂后,伴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杀菌剂市场快速增加,细分杀菌剂领域的产品供不应求,高端农产品对杀菌剂的依赖越来越显著,杀菌剂市场也不断推陈出新,氟噻唑吡乙酮、氟唑菌酰羟胺、唑菌酯、唑胺菌酯、氯苯醚酰胺、氟苯醚酰胺和嘧啶胺类系列杀菌剂等重磅专利的杀菌剂陆续上市,中间体衍生化方法、核酸农药及计算机模拟筛选等新的研发方法被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对产品创新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而丙硫菌唑等专利过期产品也得到国内多个厂家的青睐,单剂和复配产品都已陆续取得登记和上市。这些新年杀菌剂市场的热点,都来自于近日南京召开的“2019杀菌剂农药发展与应用技术交流会”,多名业内知名专家齐聚南京农业大学,共同为未来杀菌剂行业发展把脉。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药械处处长王凤乐,江苏省农药总站站长邓建平,江苏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杨荣明,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王源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秘书长花荣军,以及来自农药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植保系统、农药行业的专家、领导、研发人员等近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花荣军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式和上午的会议,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杀菌剂专业委员会周明国主任委员主持了下午的会议。

  中国农药与发展与应用协会会长刘永泉表示,杀菌剂作为农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据近30%的农药市场份额,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会也于去年4月份成立了杀菌剂专业委员会,意在完善杀菌剂农药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坚持产学研结合,积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发展,与国内多家科研体系横向联合,同生产企业合作开展新农药创制工作。对于杀菌剂产业的发展,刘会长建议,首先着力于杀菌剂创制研发体系的建立,从国家政策扶持、企业资金投入、科研机构人才支持等方面入手,创制出优秀的杀菌剂新产品;其次加强产学研与应用推广体系的紧密结合。好产品配合好的应用推广体系,才能形成市场,给企业带来效益,进而带动企业创新产品的动力;最后是开发传统优秀杀菌剂产品的新应用技术体系。产品创制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鼓励科研、推广、生产等单位,通过应用创新比如复配制剂、含量调整、剂型优化等继续发挥这些传统产品的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出席会议并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农药学博士点,建有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拥有全国农作物病虫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以及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培训中心等国家级培训中心,也是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试验及残留检测资质认证单位。学校在杀菌剂应用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82年以来,周明国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杀菌剂作用机理、抗性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研发,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多个国家科研专项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0多项,也是学校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和与国内外农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团队,灭铃皇杀虫剂、浸种灵和氰烯菌酯杀菌机广泛应用于病虫害抗药性的治理,也是学校农药学科产学研合作的代表性成果。

  江苏省农药总站邓建平站长表示,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总产700亿斤,同时江苏省也是农药生产和出口大省,2017年,全省生产农药折百量68.7万吨,占全国的40%以上,销售收入600多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1.7%,其中利润68亿,同比增长74.4%,利税72亿元,同比增长67.4%,农药出口量13.5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8%。江苏也是杀菌剂农药生产和使用大省,杀菌剂用量每年约1.6万吨,氰烯菌酯等新型杀菌剂的广泛登记和使用,特别是小宗特色作物的用药难题逐渐化解,为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次会议的召开,对促进杀菌剂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我省农药行业的整合提供参考,不断提高农药企业创新水平和环保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农药行业的健康创新发展。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处长、首席专家王凤乐系统介绍了2018年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防治概况与2019年杀菌剂市场需求分析的预测报告。他表示,2018年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细条病等主要病害发生较轻,局部病害重发生,小麦赤霉病发生较重,其他病害发生情况和往年持平,玉米病害发生较轻,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重,疮痂病发生面积增大,其他病害发生情况变化不大,柑橘溃疡病和黄龙病发生危害面积增加,北方果树病害发生情况变化不大,蔬菜病毒病和线虫病发生加重,局部地区细菌性病害发生严重,2018年杀菌剂在实际使用中总体用量持平。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2019年,大豆、柑橘、香蕉、葡萄等种植面积会增加,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持平,苹果种植面积可能减小,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种植面积将大幅增加。预计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等重大病害将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水稻病害发生面积约4.1亿亩。其中,纹枯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5亿亩;稻瘟病、稻曲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7000万、4000万亩;病毒病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000万亩;细菌性病害在南方局部稻区存在偏重发生风险。小麦病害发生4.8亿亩。赤霉病偏重以上流行风险高,发生面积1.5亿亩,需防面积2.5亿亩次以上;条锈病总体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000万亩;纹枯病、白粉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1.2亿、9000万亩。玉米病害发生2.7亿亩。大斑病在部分地区中等及偏重发生,发生面积6500万亩;小斑病、褐斑病在部分地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400万、3000万亩;南方锈病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总体中等发生,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风险,发生面积3000万亩。蔬菜、果树病害发生面积也将增加。

  2019年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持续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作业面积不断增大、农药利用率逐年提高的协同作用下,农药使用量仍会保持平稳态势。因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等使用量会上升,其他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福美双、铜制剂用量将保持平稳。得益于水稻早期施药技术推广、小麦种子处理剂用量增长和经济作物作物面积扩大,酰胺类杀菌剂用量预计会上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植物健康功效突出,其用量会有较大上升。三唑类杀菌剂在果树上用量增加,水稻和玉米上用量减少,总体用量预计持平。抗性较严重的杀菌剂如甲霜灵、嘧霉胺、多菌灵等用量将下降。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细菌性病害防治剂,阿泰灵、毒氟磷等抗病毒剂用量会加大。线虫防治难度增大,阿维菌素、噻唑磷、淡紫拟青霉等杀线虫剂需求增多。枯草芽孢杆菌、寡雄腐霉、哈茨木霉等微生物制剂使用将快速增加。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审评处张楠农艺师表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中国农药登记的有效成分共678个, 杀菌剂登记有效成分约180个,占比26.4%。截止2018年11月,我国登记农药产品总数约43400个,其中杀菌剂产品总数约10900个,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约280个,防治线虫药剂约320个,防治病毒病药剂约215个。自2014年以来每年新增登记的不同类型杀菌剂产品数量基本保持逐年增加的趋势,2017年登记数量前20的农药品种中,登记吡唑醚菌酯的农药品种数量位居第一,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等杀菌剂的登记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张楠农艺师还系统介绍了农药登记药效资料要求和药效登记材料评审细则的最新变化,让参会代表受益匪浅。

  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刘长令教授(原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化国际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就中间体衍生法在杀菌剂创制中的应用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绿色农药创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项工作,其中分子设计是核心,国际每创新一个农药品种,需要筛选约16万个化合物,耗时12年左右,投入约3亿美元。刘长令表示农药产品的创新,可以从产品结构真正的创新,也可以通过工艺或过程来创新,也可以在应用层面实现创新。事实上,新农药创制包含方法创新、结构创新、产品创新、工艺过程创新和应用创新,属原始创新,因此难度很大,是世界公认难题。

  针对新农药创制难度大这一世界难题,刘长令团队经过20多年的研究,从逆合成和好产品具有的5种特性出发,创建了中间体衍生化法,把新农药创制复杂过程简单化。该方法与现有所有创新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在研究之初,分子设计之时,就要考虑到开发,考虑产品的专利权与性价比,不仅可以用于创制专利保护范围外的化合物,还可以创制结构全新的化合物;不仅能提高发现先导化合物、高活性化合物的效率和几率,快速开发出高效、低毒、环保、安全的绿色农药,而且还可以有效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和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创制农药的投资和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使用成本,增收节支,已成功开发出丁香菌酯、唑菌酯、唑胺菌酯和嘧啶胺类系列杀菌剂,并系统介绍了部分专利权稳定,性价比优势显著创新杀菌剂的试验情况。

  创新是杀菌剂发展与应用的原动力,生物学是杀菌剂创新的基础。过去根据靶标来设计药物成功率较小,原因是药剂和靶标的结合非常专化,过去靶标都是模式生物,模式生物与防治靶标结构上差异很大,同源性只有40%左右,因此需要从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有害生物的药敏性靶标。南京农业大学周明国教授指出,杀菌剂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选择性超敏新靶标及其抑制剂,位点特异性及反抗性杀菌剂,毒理学和代谢机制及其抑制剂,基因药物及基因编辑技术。以多菌灵和氰烯菌酯为例,介绍了杀菌剂新靶标的发现与应用。通过研究多菌灵对不同真菌的生物学表型,确定β2-微管蛋白是多菌灵抗性基因。多菌灵对微管组装具有阻止作用,对微管无解聚作用。β2-微管蛋白影响细胞分裂、毒素合成,其167、198、200位点突变使得药剂亲和性完全丧失。杀菌剂活性与分子结构、靶标有关。氰烯菌酯为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多种镰刀菌有效,对赤霉的EC50值为0.15~0.26 mg/L,活性高于多菌灵。氰烯菌酯与现有药剂无交互抗性,通过抑制菌丝顶端发育的特异性作用方式而致效,它存在高选择性新靶标。

  据周明国教授介绍,多菌灵抗性增强了小麦糖代谢、赤霉DON合成、致病力,而井冈霉素通过抑制海藻糖酶,干扰糖代谢,从而可以减少DON毒素合成,降低致病力。综合研究杀菌剂毒理学可以指导病害防控,开发产品。

  “中国农药绿色发展战略研究”是由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牵头的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据贵州大学吴剑博士介绍,开展该项目是为了助力中国农药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农药绿色发展与科学使用现状、发展趋势、典型案例、成果经验与存在问题,清理制约农药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构建高效低风险绿色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环境友好制剂、高工效施药技术与绿色植保融合发展及功能布局的工程技术运行模式,并形成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农药绿色发展决策提供战略依据,从而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通过调研,吴剑分析了农药行业未来的几大发展趋势:市场主导权将回到上游企业手中,农药定价权和博弈优势掌握在上游;产品由供过于求到供求平衡;并购淘汰加快;制剂厂家以及批零商经营毛利持续缩减;农药常规新登记品种大幅减少;生产产能迅速集聚;无优势农药品种加快淘汰,农药营销模式彻底改变;农业种植服务理念转变;政府监管加强。农药品种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生物农药发展潜力巨大,植物免疫诱抗剂将更受关注。新的生物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多学科发展推进将是当今国际新农药创制研究趋势。

  农药研究与医药研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防治对象的多样性、环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对象的多样性、环境生态的多样性、生产成本的经济性等。由此,农药分子设计更加复杂。

  据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杨光富教授介绍,任何一个农药创制项目的启动,首先要选择先导化合物。先导化合物主要来源于:高通量筛选、天然产物、基于结构和碎片的设计、快速跟踪、虚拟筛选等。

  杨教授团队基于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深入研究农药分子与作用靶标之前的相互作用,针对农药分子设计中的高效性、选择性和反抗性等3个方面的因素,建立了自主的农药分子设计创新体系,打造了绿色农药分子设计的计算化学生物学平台,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农药品种的创制。

  近5年来,杨教授实验室发现了10余个可以转化的、具有开发潜力的农药候选分子,如氯苯醚酰胺、氟苯醚酰胺、喹草酮、甲基喹草酮、醚唑磺胺酯、Y17991、Y18501、Y171099、Y18024、Y18030等。其中有多个产品已经转让,正在进行登记和市场开发。

  氯苯醚酰胺已转让给燕化永乐,其对灰霉病和水稻纹枯病具有优异防效;同时对大豆锈病、油菜菌核病、玉米锈病、小麦叶枯病等具有良好防效;具有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对灰霉病的防效及成本明显优于啶酰菌胺。

  氟苯醚酰胺已转让给深圳东阳光科技公司,预计2021年取得新农药登记。该产品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卓越防效;同时对白粉病、大豆锈病、玉米锈病、小麦叶枯病等具有高活性;具有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用量低,成本低;其防效及成本明显优于噻呋酰胺。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来设计核酸农药,可以筛选出更高活性更高选择性新农药,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席真教授在会上如是说,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等,农药研究将进入后基因时代。21世纪,新农药创制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点: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前沿技术与新农药创制研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基于靶标组结构的分子设计;理论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于新农药创制,大大提高农药创制效率?基于农药与抗性种子互动的分子设计;药物与基因互动互作成为可能?基于新基因技术的农药分子设计。席真教授团队更侧重于基于新基因技术的农药分子设计研究。他表示,基于单一分子靶标结构开展新农药创制的研究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绿色农药所期待的高效性、高选择性与低风险性的原则,农药发展周期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通量、大数据、系统性的智能设计开发阶段。核酸农药是一类调节靶标生物体内基因信息编码或交流而影响相关性状行为的工具统称,如RNA干扰、基因组编辑、转基因过表达、合成生物学、生态防治策略等。核酸农药聚焦于基因序列及其遗传信息流动,不依赖于靶标蛋白空间结构,通过简便的碱基序列输入、删除、替换等编辑手段,对不同靶标基因、蛋白与相关内源性分子合成进行正向或负向调节,在病虫害防治与作物品质提升方面表现独特,并因低剂量、高活性、生物兼容性高、环境风险可控等优点,为发展新型农药提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平台。

  卵菌不是真菌,防治药剂需要推陈出新,中国农业大学张灿博士如此介绍到,卵菌不同于真菌,它们在细胞壁、菌丝分隔、染色体倍数、减数分裂、游动孢子、赖氨酸合成途径、细胞膜、多羟基化合物(甘油)、线粒剂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发生与危害特点也不同于真菌,一旦引起危害多难以控制,且损失严重,如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辣(甜)椒疫病、黄瓜疫病、大豆疫病、荔枝霜疫霉等。卵菌的菌丝形态、产孢方式以及营养吸收方式与真菌相似,但其更接近于茸鞭生物界中的硅藻类及褐藻类,大多数能够抑制真菌生长的杀菌剂对卵菌无效。

  张灿表示,杀卵菌剂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1885年上市的波尔多液,到2015年上市的氟噻唑吡乙酮的长期过程。目前防治卵菌病原的药剂主要包括保护性杀菌剂(如百菌清、代森锰锌、一些铜制剂等)、内吸性杀菌剂。在内吸性杀菌剂中,有氨基甲酸酯类的霜霉威,脂肪族类的霜脲氰,苯酰胺类的甲霜灵等,有机磷类的三乙膦酸铝,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嘧菌酯等,羧酸酰胺类的氟吗啉、烯酰吗啉、苯噻菌胺、双炔酰菌胺等,苯甲酰胺类的苯酰菌胺,OSBPIs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等。由于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的不同,病原卵菌对各药剂的抗性表现不一。

  与解偶联剂氟啶胺的化学结构相似,双苯菌胺(SYP-14288)也为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但其生产成本仅为氟啶胺的1/3。双苯菌胺为保护性杀菌剂,广谱、高效、低毒,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剂,其对卵菌的活性优于氟啶胺。双苯菌胺对水稻稻瘟病、小麦颖枯病、玉米黑粉病、黄瓜霜霉病等防效优异。该产品目前尚未在我国登记。氟噻唑吡乙酮(商品名:增威赢绿)由杜邦开发,2015年上市,为氧化固醇结合蛋白1(ORP1)抑制剂,是目前活性最高的卵菌抑制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异的活性,且表现出一定的内吸向上传导活性。

  由于杀卵菌剂产品较少,且抗性发展不可避免,张灿博士强调,要科学制定和实施病害管理方案,注意将不同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的杀菌剂交替使用。

  南京农业大学宋修仕博士则聚焦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减量及抗性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作为周明国教授团队的成员,宋修仕表示,团队在已发现肌球蛋白-5及β-微管蛋白的基础上,研发了肌球蛋白-5 dsRNA和β-微管蛋白dsRNA,并研究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和生物活性。RNAi是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核糖核酸分子诱发的、特异靶标基因沉默的现象。RNAi并非新性状,它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于1994年被发现,1998年正式提出RNAi概念,为此,当事人美国一科学家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通过10余年的研究与开发,这项技术不仅已用于医药,也用于农业生产。宋博士团队基于对杀菌剂减量使用及抗药性的减除考虑,尤其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较少、抗性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开始了RNAi技术的研究。而RNA干扰靶标的选择,必须基于3个方面的因素:表达相对稳定的基因、生长发育关键基因、不易产生脱靶效应的基因。为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工作,选择肌球蛋白-5基因为靶标的高效特异核酸药剂以及β-微管蛋白基因为靶标的广谱核酸药剂进行开发。

  全球而言,丙硫菌唑的市场开发相当成功,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的杰出性能。丙硫菌唑是由拜耳开发的唑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2016年的全球销售额达7.90亿美元,跃居杀菌剂市场第2位。2015年,丙硫菌唑在我国的化合物专利到期,然而直至2018年12月,我国才首次拟批准丙硫菌唑在国内的登记。关于丙硫菌唑的国内研发历程,安徽久易董事长沈运河最有发言权,他表示早在2011年,公司就开始了丙硫菌唑项目的预研究,2013年正式立项,2015年完成小试研究,2016年完成放大试验,2017年建成丙硫菌唑装备车间,2019年即将上市。期间历时9年,耗资上亿元,完成了“应做全做”的大量的试验工作,公司97%丙硫菌唑原药及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将在2019年下证,制剂产品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

  沈运河表示,公司目前开发的丙硫菌唑产品主要有: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75%丙硫菌唑干悬浮剂(DF)。研究表明,两产品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高于对照药剂,其降毒素水平也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水平。这一结果与国外多批次重复的降毒素文献数据完全一致。公司已经建成1000吨/年丙硫菌唑原药合成生产线。谈到丙硫菌唑未来的发展时,沈总说,公司将扩大丙硫菌唑的使用范围;加强与氰烯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常规品种复配;加强与井冈霉素、申嗪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宁南霉素等生物制剂复配;加强丙硫菌唑新剂型开发;加强丙硫菌唑合成工艺的连续化、自动化、数据化、清洁化开发;加强丙硫菌唑作用方式与作用靶标的进一步研究;加强其使用方法与使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期更加高效、安全、合理地使用丙硫菌唑。

  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是国际植保协会下的一个技术专门小组,成立于1982年,致力于延长杀菌剂使用期限,监测、报告抗性问题,保证病害的防治效果。FRAC由杀菌剂抗性领导委员会管理,在FRAC下又有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如SDHI工作组、QoI工作组、SBI工作组、苯酰胺类专家组(甲霜灵等)、苯并咪唑类专家组(多菌灵等)和各地区工作组等。

  据巴斯夫(中国)农业解决方案部魏纳森博士介绍,FRAC主要工作除了减缓杀菌剂抗性、提出抗性管理建议外,还会和国际粮农组织、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等机构合作,推广杀菌剂抗性管理策略。此外,FRAC还是个知识的分享中心,根据科学研究结果,将超过230种杀菌剂分为64个作用机理小组,并以编码方式区分相互之间的交互抗性风险。

  杀菌剂抗性风险由化学药剂风险、病原菌风险、农事操作风险组成。病害发生周期短,世代多,产孢量大,孢子能长距离或快速传播,能在作物多个生育期侵染,寄主范围广的病原菌为高风险病原菌。作用位点单一,由单一基因主导抗性,持效期长,无适应性惩罚的化合物为高风险化合物。气候/农事环境适宜病菌繁殖,单一作物或寄主轮作,无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整季使用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剂,低剂量且高频率施药为高风险农事操作。综合三方面因素来评估杀菌剂整体抗性风险。

  研发费用越来越大,农药创新也越来越不易。Phillips McDougall数据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起,每10年全球推出的新化合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全球推出的新化合物数量明显减少。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植保开发部总监袁天文说,继SDHI之后,全新作用机理杀菌剂的上市还很遥远。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助于我国杀菌剂的创新。杀菌剂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是专利申请及保护。先正达通常从3个方面对创制农药进行全方位保护:杀菌剂产品专利,即新化合物/组合物的专利保护;杀菌剂方法专利,即新化合物/组合物制备方法的专利保护;杀菌剂用途保护,即化合物/组合物的新用途专利保护。

  专利的保护只是基础,化合物还需要具有实用性。袁总监认为,加快创新杀菌剂的应用推广是保护杀菌剂知识产权的最主动方式,产生商业价值是创制杀菌剂最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品牌建设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如嘧菌酯( Amistar、阿米西达),虽然已过专利期,但每年市场稳定,约有12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上市已超过20年。阿米西达已深入种植者心中,与其他嘧菌酯产品形成差异化。又如氟唑菌酰羟胺,先正达公司从化合物开发之初,就定品牌,称其为Adepidyn,通过在种植者心中形成差异化,延伸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农林牧渔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9404)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向日葵(云南省曲靖市)
有种病叫做地中海贫血
01月08日 12:17
9+1
枇杷叶(卡塔尔)
人口寿命最长的是香港和日本
01月08日 12:24
6+1
没有更多评论了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揭阳·2024-03-05 10:55:043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