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综合> 正文
2

浙江义乌山村巨变

  这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古村落。她深藏于义乌佛堂和东阳画水之间的大山中,距离义乌主城区直线距离7.5公里。她静依潺潺南江,一条绕山小路劈开层叠山峦……700年古村佛堂镇坑口村,是全国首批“多规合一”试点村之一。

  曾经,因为村子太破旧,坑口村不少村民离乡背井,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人气渐薄让村子越发显得残败不堪。仅仅一年之后,外出的村民纷纷返回村里,忙着开工造房子,旧村改造中的坑口村希望在萌发。

  山村巨变,缘于她搭上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多规合一”的快车。

  “住房难”难住一群人

  江南多雨。

  对坑口村人来说,每年的大风大雨都是“凄风苦雨”。每次风雨来临,佛堂镇和坑口村的党员干部都是24小时待命,一遍又一遍地走家串户,帮助村民转移避险。因为坑口村大部分的房子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是泥木混合结构,一遇大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每每想起2015年的那场大暴雨,村支书徐登林都心有余悸。“一阵大雨浇过来,好几幢房子瞬间倒塌,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很多人因此无家可归。当时,参与救灾的党员干部忧心如焚,和村民代表一起,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一致下定决心要把全村的新房子盖起来。”

  可是,这么多年来,村民何尝不想盖房子呢?

  坑口村共有4个自然村,地域覆盖广,但总人口不过109户227人。山多水多人口少的坑口村,全村仅有耕地面积85亩,数十年来一直戴着贫困落后的帽子。住在里安山上里安自然村的一对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城里。若要盖房子,资金哪里来?用地指标怎么解决?

  年逾七旬的徐登根,算是全村最想盖房子的人了,他们一家三代八口人挤在被分成三间的不足60平方米泥瓦房里,除了睡觉,就只剩下吃饭的地方了。“我们是日思夜想能有新房子啊,但是没钱没地,让我们怎么盖?”徐登根一想到这里,只能叹一口气,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指望不上住新房了。

  和徐登根相比,今年刚60出头的徐登森显然幸运多了。26年前,他省吃俭用盖起了两间平房,并在2000年前后借款10多万元升了层,一家五口也算有了一个不错的安身之处。但比起同龄人,徐登森要苍老许多。为了还债,十多年来,他每天起早贪黑往城里送自家种的菜,努力还清了债务还略有积蓄。徐登森住在自己亲手盖的两层小楼里,已经很满足了。

  不说那么多年前,就是在2015年,盖新房住新楼于坑口村民而言,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一是缺钱,二是没地。

  “多规合一”激活一个村

  坑口村集体经济没有收入,村民年人均收入1万元,远低于全市农村人口平均水平。

  1996年,一条佛画线铺到村头,却卡在了南江的那一头。全村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架桥通路急需资金。好在通过宅基地拍卖,拍出六幢房子让村里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但未曾想,钱花掉了,六幢房子却因种种原因没能造起来。

  佛堂镇领导同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国家“多规合一”试点政策一出台,他们就为坑口村争取到了一个名额。坑口村幸运地搭上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快车,成为全国首批33个“多规合一”试点村之一。

  作为镇里的分管领导,佛堂镇常务副镇长龚旭伟自始至终关注着坑口村旧村改造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坑口村村集体充分行使了土地所有权这一要素,通过民主决策,将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林地保护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南江河道蓝线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编制了村庄发展一体化规划。然后,又利用低丘缓坡等非耕地,将4个自然村科学规划整合在一起,实施总规模控制,不占用耕地,采用低层联立住宅,实现了关键性的一步———“零增地”改造。

  龚旭伟说,这是坑口村实施更新改造“多规合一”试点成功经验之一。

  坑口村对宅基地资格权进行了自主管理,在人均33平方米宅基地分配面积(资格权)的基础上,动员每位村民自愿拿出3平方米由村集体进行统筹,用于发展民宿旅游等项目。时任市长的义乌市委书记林毅曾一个人亲自前往坑口村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坑口村4个自然村合并建设和“一村两楼宇”的做法,大加赞赏,认为此举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来源的亮点所在,彻底解决了村集体无经济来源的后顾之忧。

  龚旭伟说,这是坑口村实施更新改造“多规合一”试点成功经验之二。

  坑口村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了宅基地资格权的本村内部有偿调剂,成交额达到了787.29万元。有偿调剂通过7个部门集中受理备案,实现了买入农户的合法性,同时也提高了卖出农户的收入。就像徐登森户,拥有180平方米宅基地资格权,调剂出2间计60平方米的指标,收入足够用于建造120平方米的现住房。

  龚旭伟说,这是坑口村实施更新改造“多规合一”试点成功经验之三。

  最后,坑口村开展了宅基地有偿选位。2017年11月,坑口村采取公开竞争方式进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选位,共收取选位费412万元,为村基础设施建设筹集了不可或缺的资金。

  龚旭伟说,这是坑口村实施更新改造“多规合一”试点成功经验之四。

  如今,坑口村28幢269间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的浙派民房正拔地而起。而通过宅基地有偿选位,以及收取相应的建房配套费,村集体也有了1000余万元的可支配资金。

  “加油干”描绘一幅画

  如绣花般细下功夫,如磐石般坚定毅力。佛堂镇、工作片、村三级干部“拼命三郎”的干劲,换来的是坑口村快速旧貌换新颜,并为全国试点工作累积了成果。

  “为了尽快出方案,镇领导和村干部一起,经常守在城建办工作人员的电脑前,一稿又一稿进行方案调整。”佛堂镇城建办工作人员王玉凤说,为了动员徐登森户尽快拆除旧房参加旧改,6位村干部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在2017年12月31日前未定点放样,自掏腰包给徐登森户把拆掉的房子建回去。

  2017年12月29日,坑口村旧村改造定点放样顺利进行。这一天,坑口村热闹似过年,喜庆赛娶亲,全村老少乐得合不拢嘴,还有人放起了鞭炮。

  “这里已经封山育林三十年,空气特别好,坑口村就像藏身在天然大氧吧里。”已经在城里开了30多年饭店的村民徐登银说,坑口村夏天的气温至少要比城里低上四五度,特别适合避暑和养老。

  村民徐永海在城里经营文体生意,儿时,他去隔壁村上小学,需要每天摆渡来回,一到暴雨时节,时常回不了家,即便回到家里,也因为房屋漏雨没法住人。对于他来说,这辈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跟班主任蜷缩在一个被窝里过夜。徐永海原以为这辈子不会有机会回到村里盖房子,没想到去年只用了一年时间,村里的旧改就启动了,他毫不犹豫地多买了两间地基,在村口盖起了五间房子。

  现在,已经有多家机构慕名来到坑口村,想斥巨资开发养老和民宿项目。村支书徐登林说,从村口越境而过的稠佛二线即将开工建设,隧道一旦打通,坑口村不再养在深闺人不识,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农林牧渔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4056)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鳜鱼(江苏省连云港市)
老人有什麽好說的,老了就象枯爛的樹枝,人老了就算不死也沒有多大意思,真可為風燭殘年,值得長壽長壽的說嗎,身體變好,變得回童年,少年,青年嗎,這個社會全是騙子,而且是合法的騙子。
06月01日 15:14
4+1
齿轮齿条(辽宁省抚顺市)
营养学的精髓在于:食物种类多元化。中国人不要照搬地中海饮食。 决定生命质量和寿命的因素:良好的心态(情绪)占60%,第二是规律的作息占20%(包括良好的睡眠),第三是适当的饮食与运动(10%),第四是良好的医疗与保健(10%)。
06月01日 15:21
3+1
没有更多评论了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揭阳·2024-03-05 10:55:043
已经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