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大生态”的建设,让山间水畔的农产品“绿”起来,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
绿色农业是在符合资源、环境、生态安全要求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的优质农业。推进农产品绿色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在这方面的探索中,贵州可谓下足了功夫。
多年来,贵州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始终,为了让更多的农产品“绿”起来,《贵州省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工作方案(2017-2020年)》明确指出,将立足大生态、服务大扶贫、利用大数据,围绕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农民增收,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烟、酒、茶、药、特色食品等多张“名片”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增强绿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作为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山地多样性省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无疑是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事实证明,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全力推动“黔货出山”,在努力给老百姓带来一片青山绿水的同时,还让各民族群众收获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增值收益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在长期的探索中,贵州人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使绿色农产品驱动利益增效,品牌效应不可或缺。截至今年9月,全省共有效注册商标总量140816件;共有驰名商标63件,其中农产品驰名商标13件,占总数的20.63%;共有地理标志商标84件,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78件,占总数的92.86%。诚然,把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品牌,以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017年,贵州省内外市场达成农产品销售订单9548份、金额153亿元,带动31万贫困人口增收,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绿色农产品的探索上,贵州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令人振奋的,基本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目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要让更多的农产品“绿”起来,打造更多在全国叫得响、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还需久久为功。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依托品牌建设与质量控制的双管齐下,让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升级之路越走越宽。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生态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品牌农产品的比重;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绿色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力度等。让贵州的农产品真正成为绿色引领“产”出来、监管“管”出来、在市场中“长”出来的绿色产品,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市场中,以信誉、质量、货真获得效益口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施“大生态”的建设,让山间水畔的农产品“绿”起来,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牢牢把握“八要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正在助推着贵州的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愿这张绿色“名片”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