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儿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里所说的“保德州”就是地处吕梁山脉北段西坡,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带,紧临黄河,素有晋、陕、内蒙古三省区要冲之称的保德县。这里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加之降水少、蒸发大,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一句民谣生动地道出了当地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的窘境。
2018年,脱贫攻坚的重任扛在每个贫困县干部群众的肩上,保德如何扭转农业资源劣势?如何让农民尽快增收致富?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当地抓住了传统产业这条主线,把特色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支撑,做足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施主体带动经营、新业态产业发展三篇文章。
“龙头”牵动沿黄农民 红枣再成“当红明星”
红枣是保德的传统主导产业,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7万亩,年总产量达2000万公斤。但近年来,全国红枣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滞销严重,农民弃收,羊啃鼠咬,自然腐烂,一些农民甚至有了砍树的念头。拯救红枣产业成为保德脱贫摘帽、农民增收、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要想重振红枣产业,必须补齐深加工和营销两块短板,才能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保德县农委主任赵永进告诉记者。
2018年1月,在保德县委、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支持下,山西可宝食品有限公司强势入驻。公司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中国农科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单位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研发系列红枣功能食品,现已研制出红枣系列产品3个单元8个品种。到目前为止,公司红枣深加工一期工程全部建成,红枣烘干、果糕、红枣固体饮料等8条生产线均进入紧张的设备调试和产品试生产阶段,是沿黄地区首屈一指的集红枣产品研发、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总经理张元叶说:“公司红枣深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后,与全县贫困户达成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融入企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实现优势互补,延长产业链,将传统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是保德红枣产业整体回暖的基础,保护枣农利益更是振兴红枣产业的先决条件。为了维护红枣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县里制定了专门的奖补政策:红枣品种改良每亩奖补2000元。红枣收购采取订单定量定价收购补贴的办法,实行每斤1元的收购保护价,市场价与保护价差额部分由财政进行补贴。而对于红枣收购经营主体,则享受每收购1斤红枣奖补1毛钱。”赵永进介绍道。
正在可宝公司出售红枣的杨家湾镇前会村贫困户乔林军高兴地说:“以前没人打的红枣,在2018年又成了我们贫困户增收的好产业,这下红枣再也不愁卖啦!我要早点就把我那几亩荒了的枣树打理好,争取多产一些,多卖点钱。”乔林军重拾种植红枣的信心,其实是代表了广大保德枣农的心声,好政策带贫效应已初步显现。
“红枣深加工不仅有加工休闲食品一条路,它还是酿酒的好原料。”记者在山西养元堂酒业有限公司采访时,总经理高树林道出了红枣的又一妙用。据了解,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酿酒科学与酶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红枣、枸杞养生酒的研发。现已成功研发出配方科学独特、极具养生价值的高端养生酒、养生醋系列产品。2018年初,该公司投产运营,去年全年共消化红枣500万公斤。待酿醋企业建成投产后,全年可加工红枣1750-2000万公斤、枸杞500万公斤,为保德红枣、枸杞打开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
产业作支撑,红枣再飘香。到去年底,保德县的红枣加工企业已与枣区乡镇150余个村签订了1000余万公斤的订单、定量、保价协议,受益枣农821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5465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枣农经营红枣的积极性,有效助力枣区群众脱贫致富。
一名“保德好司机” 一个家庭获脱贫
“拿上车本本,就不愁小康了。”这是保德东关镇西南沟村村民降宇东在保德县好司机运输协会带动下经培训领到驾照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当地像降宇东这样的贫困劳动力都把从事运输业作为快速脱贫致富的首选。
保德是产煤大县,忻保高速、韩府线等交通干线四通八达,运煤车辆日均流量高达1.5万余辆,运输业十分发达。将“流动的产业”变为农民致富的门路,保德县好司机运输协会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
协会于2017年4月25日成立,通过近两年的运行,目前已是一个拥有个人会员1783人、企业会员76家,下设职业介绍所、运输有限公司、现代物流中心等3个实体的致富龙头。协会采取思想教育、精神扶贫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目前已接受培训的司机达24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06人。经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取得汽车驾驶证B照、C照者,协会职业介绍所免费代为其领取4000元和2400元的政府一次性补贴。
在协会推出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激励下,前来培训驾照者络绎不绝,许多贫困劳动力都希望通过培训实现从 “身无长技”到“学有所获”的转变。与此同时,协会针对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打造出一条“学驾照、再开车、后买车、保致富”的稳定脱贫致富模式。即贫困劳动力在取得B照后,先经协会职介所介绍受雇当司机,月入近万元。一年后纯收入可达10万元,然后可向车辆租赁公司交纳首付或向相关银行贷款购买一辆价值40多万元的新车,至此便可在短期内依靠运营所得偿还车辆余款实现稳定脱贫。一年来,取得B照的贫困劳动力多数从事运输业,收入稳定,前景可观。
保德县好司机运输协会会长白根才告诉记者:“通过一件件成功的事例,不仅促使广大贫困户的思想由过去的安于现状、好逸恶劳、只求温饱、重农轻商的‘等、靠、要’小农思想向‘我要脱贫、我要致富、我要小康’的根本转变,而且激发带动了周边贫困人口积极作为的内生动力,呈现出个个谋脱贫、人人争致富的良好局面。”
随着互联网络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该协会还组建了现代物流中心,为广大司机建立了“互联网+货运”、乡村服务站等两张网,实现了城乡交通物流一体化、便捷化,有效增加了贫困户各方面收入,节约了农民的生活成本,推动了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
协会运营一年多来,所培训的司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保德好司机”劳务输出品牌已在周边省份全面打响,真正实现了“一人开上车、全家摘穷帽”。
产业发展多元化 织密脱贫致富网
近年来,保德县不仅让红枣再飘香、劳务变品牌,而且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上也越走越宽,呈现出多元化产业共同促农增收脱贫的可喜局面。
海红果是晋、陕、内蒙古交界地带的特色果品,营养十分丰富,在保德栽植历史悠久。由于资金和深加工技术滞后,使得当地海红果产业发展较慢,产销衔接差,农民种植积极性受挫。为了推进海红果产业化进程,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尽快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近年来,保德县以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特色深加工龙头企业纷纷崛起,让海红果“枯木逢春”。
山西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以海红果、红枣、山楂为原料的酿酒企业,经过8年的发展,该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先后取得了果酒研发国家专利三项,注册了10余个商标,是我省级饭店业商会的“诚信供应商”。2017年8月,公司所产的“西府海棠”干红又成为“世界一带一路组织”在国际交往中的指定用酒,迈出了国门。作为保德县特色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一直和全县果农建立着稳固的利益联结关系,目前已带动1500余贫困户和果农脱离贫困,安排30余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2017年、2018年共免费发放海红果树苗近18万株,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打造万亩海棠园,带动5000户贫困户与果农形成长期的产业发展。
公司总经理乔培明说:“通过我们企业的带动,保德的海红果收购价格已经从以前的每斤3毛钱涨到现在的每斤1块4毛钱,红枣和山楂也按每斤1块和8毛的价格敞开向订单农户收购,果树真正变成了农户家里的‘摇钱树’。”
近年来,保德县还按照“兴鸡强羊增猪稳步发展驴牛”的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天一百草驴养殖便是众多增收项目中极富特色的一个。
驴以优质牧草和秸秆为主要饲料,无重大流行疾病,易饲养且不耽误农活,综合养殖收益优于牛,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脱贫的理想选择。对此,保德县在2017年与山西厚德集团全资子公司山西天一生态农牧产业有限公司积极洽谈,通过提供奖补优惠政策,最终将这个全省知名的肉驴养殖企业请回县里,在腰庄乡冀家峁村成立了保德县天一农牧百草驴养殖有限公司。
“近年来,由于驴肉、驴皮的市场需求巨大,每年市场缺口达100万头以上。特别是近5年,活驴、驴肉和驴皮的市场价格逐年提高,驴肉价格已超过牛肉,驴皮价格10年内翻了近百倍,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让肉驴养殖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公司董事长李建青介绍,“经过近1年的发展,公司目前存栏能繁母驴1060头,2019年我们将免费为农户提供驴驹进行育肥,等到育成商品驴进行回购时,每户农户可从一头驴身上获得将近5000元的收益。”
为促进全县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保德县已发放养殖特惠补贴资金1764.5万元,使全县驴、牛、猪、羊年饲养量达30余万头(只),鸡年饲养量达48万余只,肉产量4300吨,畜牧业年产值达到2.1亿元。
如今,保德县从传统资源当中不断挖掘经济潜力,实施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增收显著的扶贫工程,有机旱作、生态、光伏、林果、养殖、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旅游、电商、“两红”等特色产业普惠贫困户,成为他们稳定的经济收入。截至2018年12月,保德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54个,脱贫32967人,经自评,脱贫摘帽14项指标均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