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 正文
3

推动薯类深加工产业向功能化发展中国粮油学会薯类分会在京成立

为加速推动薯类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助力多层次、多形式科研协作的开展,5月22日,中国粮油学会薯类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薯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等专家以及薯类产业领域百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木泰华当选薯类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我国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资源丰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1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马铃薯和甘薯年产量分别为0.9亿吨和0.5亿吨,均居世界首位。然而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薯类主要用于鲜食,加工比例较低,主要的加工产品为淀粉、粉丝、粉条等,产品结构单一,加工过程中营养损失严重,极大限制了薯类消费。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介绍,甘薯具有产量高、营养好、适应性好、耐旱耐瘠、加工产品丰富等特点,是产业扶贫的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国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左右,总产量1.0亿吨,且甘薯单产持续提高。未来,甘薯产业在健康种薯种苗体系建设,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产后储藏流通、加工、贸易与企业研发创新等领域有较大提升空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产业对甘薯的利用集中在地下块茎部分,而其地上茎叶部分不仅产量高、营养丰富,其富含的膳食纤维与活性成分等更可作为良好的功能食品原料进行开发。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薯类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成员孙红男介绍,针对薯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薯类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已开发出绿色节能甘薯保鲜技术,薯类馒头、冰烤薯、低油脂薯条、高水分无明矾薯类鲜湿粉条、薯渣益生菌发酵饮料、薯浆益生菌发酵饮料、薯类高纤营养粉、甘薯茎叶青汁粉、甘薯茎叶修复面膜等特色产品以及薯类淀粉基脂肪替代物、薯类膳食纤维、薯类果胶、纤维素纳米晶、甘薯蛋白及多肽等原配料,极大丰富了甘薯的应用范围和场景。

会上,相关专家就“十四五”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马铃薯产业发展态势分析及薯类加工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等主题做了报告,北大荒马铃薯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湖北山洪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开封市丽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就薯类方便主食创新发展模式,马铃薯、甘薯、木薯淀粉规模化生产新工艺、新设备及薯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推动薯类种植产业向优质高效发展,推动薯类深加工产业向功能化、多元化发展,将为进一步开发我国薯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与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农林牧渔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9708)
投诉
本文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贺州(斯洛文尼亚)
我再顶顶~~~
05月31日 12:06
12+1
泥蚶(福建省漳州市)
我嘴巴管不牢,爱吃,还爱吃晕菜,否则饿的不行,没办法。
05月31日 12:12
12+1
团头鲂(江苏省淮安市)
中国人要炒菜,所以食用油和盐的使用量与欧洲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欧洲人多三五倍正常。其他的,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对于多数国人来说倒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05月31日 12:19
6+1
没有更多评论了
推荐阅读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秸秆禁烧堵不如疏

揭阳·2024-03-05 10:55:043
已经到底了